近20年来能源审计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初,能源审计是政府对学校和医院等实行节能技术援助计划的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需要有能源审计来确定节能潜力和确定实施节能项目的优先顺序。当进入新千年的时候,能源审计的作用已经大大地扩展了。今天许多的能源消费者正在与节能服务机构签订实施节能项目的合同,这种形势下无论是建立能源使用状况的基准和量化实施节能项目的效果都需要进行能源审计,正确而完整的能源审计是评价与检验项目是否成功并满足合同签约各方权力和义务的基本评估工具与方法,也即转变为广大企业愿意接收的节能服务的方式。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和国际经合组织、金融机构、美国、英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开发银行(adb)、欧盟(ec)等,都把能源审计作为寻求节能机会,安排节能项目,取得节能贷款的条件,或用来改进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能源审计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大陆地区是在1982年的中国——欧洲经济共同体节能技术学习班上。企业能源审计这一名词首次介绍到中国便引起了我国政府节能管理部门的重视。原国家经贸委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节能管理人员,举办了《企业能源审计培训班》,并确定河南、山东两省作为我国的首批企业能源审计试点省。
1989年中国政府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了开展企业能源审计的工业节能技术援助协议(ta—1021),由国家计委组织中国专家与国际专家合作在纺织、造纸、炼油、水泥和化肥等五个行业的试点工厂开展了企业能源审计,并获得1.06亿美元的节能技术贷款。除包括企业能源管理评价、产品能耗校核、节能效果审定外,以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措施诊断、节能措施经济评价、国际节能贷款的可行性为重点审计对象。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开展的大型能源审计活动,历时3年,为寻求适合中国市场经济特点的能源审计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1994年亚行援华工业节能项目(ta-2087)又对八个工厂进行了能源审计,并贷款1.87亿美元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随着政企分开的改革和市场化取向的加强,1993年以后基本上停止了由政府主导的能源审计活动。
1997年,国家批准了第一个能源审计相关标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并于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相继出版了一些企业能源审计的论著,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加强能源量化管理、完善标准、强化考核,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政企分开的改革、市场化取向的加强,以及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能源供求形势发生的变化,使国家放松了对节能的管理,1993年以后也基本上停止了由政府主导的能源审计活动。
2003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供求形势再次发生了转变,各种能源供应再度紧张。政府针对形势变化,即时调整了能源政策,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明确了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量化指标,并列入了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的考核指标。为了落实政府的目标,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在2006年4月制定并下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和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的工作,并要求在年内完成(后延期至2007年3月底完成)。各省、市、自治区政府节能管理部门,依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经验,在2006年和2007年也制定并下发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对区域内的主要耗能的工业企业进行能源审计,至此能源审计工作在全国快速、全面地开展起来。